穿越時空搜尋人文歷史
- 行銷 暐諺國際
- 2022年5月2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國定考古遺址屈指可數,其中一址就在這!!😲😲😲

熾坪隴遺址位於東莒島西側海邊,遺址位置在大坪村聚落的西南角(靠近派出所),是一塊緩坡的海階平臺地。2001年2月24日探查地表發現許多紅色細砂繩紋陶片,和一支直徑約八公分的陶支腳,不久即進行第一次試掘,本以遺址下方的小灣澳命名為”科蹄灣遺址”。後經地方耆老指正遺址所在地而改名『熾坪隴遺址』。
民國九十年五月份起共挖掘了四次,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仲玉,和中研院歷史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劉益昌博士等四位工作人員,組成考古普查隊,於是年七月下旬蒞臨莒光鄉東莒島大坪村,與在地人組成熾坪隴發掘(馬祖藝文協會),進行地形地貌的瞭解,並以徒步田野調查的方式,利用採土器進行鑽探,看取土方有無遺物。在熾坪隴(四一據點的後方)的遺址,發現到大量陶片、石器碎片,最遠可追溯至史前時代,石材多就地取材以花崗岩類、流紋岩類、安山岩類、凝灰岩類為主。採集到貝殼,分別送到台大地質系及美國Geochron tab.做碳十四定年,經兩處比對及實驗室碳十四的校正,可以推測約距今約五千年前,就有人居住在東莒島。這也是國內首次學術考古隊前進莒光鄉,做考古遺址研究。

熾坪隴遺址發現在農耕切出的斜坡上,開挖長寬大致是二百四十五公尺乘一百公尺見方,向下挖掘就可看到”文化層”的推積,遺物出土僅離地表的三十到一百公分間。從垂直及水平二方向來探討,位於海拔三一五公尺,受到地層沉降的影響,此地究竟為小型聚落遺址,亦或是墓地,農耕或狩獵地,或是器物製造場或戰場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從遺址出土,大致發現有邢層文化,遺址最下層約在六千年,在新石器時代,原始社會晚期東莒島已有人類居住,這可從大量食用的貝殼遺跡得知的。第二層文化大約在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之前。第三層則是宋代以後,其中第一層遺址與大陸的”曇石山文化下層”類型一樣,有厚厚的貝殼堆積層,叫做”貝丘”。

圖片來源:民俗文物館
文飾方面:細沙紅陶的外表常飾拍印繩紋、刻劃條紋、拍印紋、壓印紋、堆雕紋或素面。陶器的器形方面:出土的陶器絕大多數是很細碎的陶片,很難得到器形的全貌,只能推測罐形器、觚形器、杯形器、紡輪、器蓋、陶支腳,未出現三足和袋足的器形。
發現文物:
石器-磨製石鏟、砍砸器、刮削器
陶器-以夾細沙紅陶為主,並有少量橙黃泥質陶,灰色硬陶
貝塚-貝殼
東莒陶片史前遺址,是留下史前時代人類生活唯一紀錄,也是考古學研究最小的基本單位,從出土的文物判斷,屬漢文化尚未進入以前的文物,應屬於福建人原住民”閩越”人的遺跡,只是重建史前居民,其族群來源,生活形態,長時間文化發展及社會變遷,有待歷史學家,繼續努力探索。

遺址歷經歲月漸荒廢,建議民眾行走於崎嶇道路時,仍須注意安全。百合公園邂逅東莒野百合,東莒原本隨處可見野百合,但在土地大量墾殖下大幅減少,因此,東莒國小校長帶著孩童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復育,在東莒消防隊後方小徑,通往猛澳的古道旁,開闢百合公園,每年入春百合結束休眠,到了農曆三月便滿山綻放。
最新文章
查看全部連江縣莒光鄉公所每年重頭戲-「莒光海洋觀光年活動」,一年比一年有新意,今年首波好康是預定於9月2日首度舉辦的「方塊海攝影外拍教學活動」,將於8月1日下午5時起開放線上預約,不僅有馬祖在地攝影達人領團,分享拍攝技巧,完成參加禮解鎖任務,還可獲得面額新台幣500元的西莒住宿抵用...
Comments